文化中國行·銻都非遺(七)梅山儺戲:千年文化瑰寶煥發新生
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11月29日訊(通訊員 楊風 朱俊峰 楊佳婧 實習)源自古代梅山地區的梅山儺戲,歷經千年傳承,如今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。作為祈福祭神、驅災避邪的傳統娛神儀式,梅山儺戲集歌、舞、儀、祭于一體,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記憶。
據《宋史》記載,梅山地區是儺戲的重要發源地?,F存劇目如《祭都頭》、《搬鋸匠》、《扎六娘》等,生動展現了梅山儺戲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風格。這些劇目在渣渡、鐸山、金竹山等鄉鎮廣為流傳,成為當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2008年和2011年,梅山儺戲分別被列入湖南省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在冷水江市鐸山鎮新臺村,村民李青山特地請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——蘇氏儺壇十三代傳人蘇業烈,為家庭祈福避災。表演前,巫儺師會進行莊重的儀式,祈禱五方神靈庇佑家禽家畜和農作物。隨后,儺戲表演正式開始。
鐸山鎮新臺村村民李青山說:“可以說是幾千年的傳統了,我覺得就是希望大家看到這個,所有的觀眾朋友看到了這個,希望你們人興財旺、健健康康,和我一樣保佑鄰里的人、家里的人,都健健康康、 平平安安?!?/p>
梅山儺戲歷經起始、發展、繁盛、衰落等階段,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其再度煥發生機。20世紀80年代中期,各大儺壇蓬勃發展,演出范圍廣泛。如今,面對現代文化的沖擊,蘇氏儺壇等傳承人家族依然堅持傳承這一古老技藝,通過師傳與家傳的方式培養年輕傳承人。
蘇氏儺壇十三代傳人蘇業烈說:“現在那些年輕人,很多年輕人也喜歡這一塊,他們也想學,所以說,假如說人家想學的話,不得保留,你保留的話,一點一點地就流失了,要完全傳承給他們?!?/p>
梅山儺戲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,還走向了世界。2007年中日文化交流會上,蘇氏儺壇的《搬鋸匠》表演征服了所有觀眾,贏得了中外媒體的高度贊譽。
蘇氏儺壇十三代傳人蘇業烈說:“我們在自己家自己磨練自己,要溫習,相信總有一天,這個傳統文化一定會傳承下去的,不會讓它失傳的,你像這個一樣就很好了,國家挖掘這種文化,發揚它的光大,就是這樣的一輩一輩傳承下來?!?/p>
近年來,冷水江市文化館及相關部門通過田間調查、組織開展儺戲藝術節等活動,加大了對梅山儺戲的保護與傳承力度。如今,梅山儺戲已躋身冷水江市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之列,為全市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。
市文化館黨支部書記梁湘紅說:“讓我們的梅山儺戲更好地融入到百姓生活,讓國家級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?!?/p>
責編:扶雄芳
一審:鐘鼎文
二審:熊敏
三審:羅曦
來源: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