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中國行·銻都非遺(三)儺面具:解鎖梅山文化的“表情”密碼
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11月25日訊(通訊員 趙晶晶 吳凱 楊佳婧 實習)儺戲,這一承載著古老驅疫祈福儀式的藝術形式,以其獨特的面具文化聞名遐邇。在千年的傳承中,儺面具不僅承載著驅疫祈福的古老儀式,更是梅山文化深邃內涵的生動展現。
在金竹山鎮坪塘居委會,段若豐老人的雕刻聲如細雨般輕柔卻有力,每一聲都仿佛在訴說歲月的故事。他手中的錘子與刻刀,如同魔法棒,讓一塊塊平凡的木塊瞬間煥發出生動的面容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山儺面具傳承人段若豐說:“你要雕多深,要雕個什么樣的形狀,所以說與這個摁挫、用力有一定的關系,有些地方不能太挫深了,有些地方要挫深的?!?nbsp;
段若豐是冷水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梅山儺面具傳承人之一,他的每一刀都凝聚著對古老技藝的敬畏與熱愛。儺面,這一采用傳統木雕技藝的藝術品,刀法明快流暢,以浮雕為主,選材更是挑剔至極。直徑20至30厘米的水桐木,需要通風陰干一年以上才能承載這份藝術的重量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山儺面具傳承人段若豐說:“這個雕儺面的材質是用水桐木,光滑細膩,又輕,做好面具戴在頭上比較輕松,其他的木頭它的比重比較重的,戴在臉上就不適宜?!?nbsp;
段若豐手中的儺面名為“吞口”,源自古梅山傳統儺面的演變?,F存的開山、土地公、土地婆、郎君、和尚等面具五官各異、造型多樣、色彩豐富,它們不僅是儺戲中的角色象征,更是梅山人民智慧與文化的結晶。制作儺面具,沒有固定的模板,只有名稱與想象,給予制作者無限的創作空間。
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山儺面具傳承人段若豐說:“第一個我有本經,另外一個我雕刻了幾十年有這個經驗了,各種各樣的面具我都雕過,大概這個腦子里已經有這個圖了,基本上你說要雕個什么樣的面具,我腦子里面都有這個圖樣了,不用去畫?!?nbsp;
從18歲跟隨父親學習木雕,到深耕儺面雕刻,段若豐與梅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。他深知,儺面具不僅是藝術的載體,更是文化的傳承。而居住在鐸山鎮金連村的梅山蘇氏儺壇第十三代傳承人蘇業兆,同樣將這份技藝視為家族的責任與榮耀。
梅山蘇氏儺面第十三代傳承人蘇業兆說:“像我們梅山蘇氏儺壇,就是從事這個梅山儺戲,從事這個非遺的人必須要懂得自己制作儺面,我們就是從我們太祖啊、祖公以及到我父親都是,每一代他都要制作一套儺面 保存下來,這是我們蘇氏梅山儺戲、蘇氏儺壇的主要特征?!?nbsp;
儺面具制作,經過選材、描樣、雕刻、打磨、上漆等繁瑣工序,3至15天才能完成。目前,冷水江市梅山儺面的傳承與制作廣泛分布于各個鄉鎮,專門從事梅山儺面制作的人被稱為“巫儺師”。儺面具是儺儀、儺祭、儺戲、儺舞的必備道具,需要經過“巫儺師”舉行開光儀式后方可使用。
梅山蘇氏儺面第十三代傳承人蘇業兆說:“因為這個儺面經過這個儺師的開光,然后才能夠取得一種靈性,可以達到一種驅邪、降祥的作用?!?nbsp;
目前,從事儺面制作的人群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。為了挽救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,冷水江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與保護,通過組織各類舞臺表演、宣傳活動,讓梅山古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。
市文化館支部書記梁湘紅說:“我們想通過保護宣傳,讓這門手藝能夠深入到校園,讓我們更多的學生、大中小學生都能夠了解我們的儺面具工藝、手藝,同時還能夠去實踐傳承,讓梅山文化走得更遠?!?/p>
責編:扶雄芳
一審:鐘鼎文
二審:熊敏
三審:羅曦
來源: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