錫礦山“變形記”(一)生態之變 荒山變綠林
新冷水江6月5日訊(鐘鼎文)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錫礦山再次爆火出圈,成為省內外眾多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門旅游景點。經歷“生態、形態、業態”三重蛻變后的錫礦山,成功破譯“流量密碼”,成為“世界銻都”轉型發展的一張閃亮名片。今天起,市融媒體中心推出系列報道《錫礦山“變形記”》。
初夏時節,萬物蔥蘢。沿著蜿蜒的盤山路,走進百年錫礦山,青山逶迤,鳥語花香,處處綠意盎然。前來游玩的游客,三五成群,穿行于花海之間拍照打卡。
有著120多年歷史的錫礦山,鼎盛時期礦工最多達10萬余人。然而,長期無序的低水平開采,在帶來資源財富、經濟效益的同時,也留下了不堪重負的呻吟。地面沉陷、大氣污染、水土流失、植被稀少、水源斷絕,礦區生態滿目瘡痍,居住在礦區的居民紛紛搬下山去。
思路決定出路,行動決定結果。2013年9月,湖南省政府將湘江保護和治理列為“一號重點工程”,滾動實施三個“三年行動計劃”,并將錫礦山納入重點整治區域。全市上下以“尋千謀萬策,護千山萬水,歷千辛萬苦,為千秋萬代”的精神,打響了錫礦山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戰。2010年以來,錫礦山先后關停相關污染企業89家,取締非法銻企業6家、手工選礦小作坊145處,關閉淘汰落后產能17.5萬噸,銻采礦權從12家整合為2家,銻冶煉企業從91家整合為9家。相關部門深入開展石漠化治理,通過引入先進的治理技術和設備、探索“林長制”等新型管理模式,將曾經的開采重點區域,點綴成了碧綠蔥蘢的生態畫卷。為更好保護錫礦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成果,減少區域環境風險,實現砷堿渣資源化利用,從2020年開始,湖南黃金集團聯合中南大學、湖南省環科院進行技術攻關,開展砷堿渣資源化利用研究。歷經三次技術迭代,生產線實現了無生產廢水和廢氣外排,可以將砷堿渣中的有價成分以資源的方式回收,實現近零填埋,并將砷堿渣的砷轉變為單質砷及其化合物,實現二次效益,真正做到了馴“渣”為寶,凈“砷”為民。目前,生產線每天可處理砷堿渣60噸左右。到今年5月上旬,已經累計處理歷史遺留砷堿渣2.5萬余噸。
今年3月4日,市委書記、二級巡視員、市林長曾伯怡,市委副書記、市長、市林長陳創業和120余名干部職工來到冷水江市錫礦山街道船山村。大家揮鍬鏟土、扶正樹苗、堆起圍堰、拎桶澆水,將一株株銀杏、紅葉石楠栽進沃土。這一次植樹,栽植米徑8厘米銀杏400棵,米徑6-6.9厘米高桿紅葉石楠400棵,栽種面積達20畝。
多年來,我市持續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、“礦山復綠”、“萬畝大造林”等專項行動,對主體滅失礦山和石漠化山體進行植被恢復。
如今,昔日寸草不生的錫礦山已脫下“灰袍”,重披“綠裝”。全市上下“植綠、護綠、愛綠、興綠”的氛圍日漸濃厚,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更加凸顯。
責編:周曉明
一審:鐘鼎文
二審:熊敏
三審:羅曦
來源: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